文科处首期“对话文科机构”沙龙成功举办 | 聚焦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

2021年3月27日晚,清华大学文科沙龙“对话文科机构”系列第一期在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专家、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马弘等嘉宾应邀参与讨论。沙龙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晗主持,现场30余名观众和12000余名线上观众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沙龙以“开放数据资源 服务高质量研究”为主题,走近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展现微观数据的开发利用对政策研究和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与会嘉宾围绕微观数据的采集方式、数据特点、开发利用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开放数据时代微观数据的内涵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见解,并分享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拥有的数据资源类型、开放利用规则和数据获取方式等。

什么是微观数据?

嘉宾们首先讨论了微观数据与宏观数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许宪春表示,由国家统计部门定期发布的宏观数据能够多维地反映整体经济社会运行状况,是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如GDP常被作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而GDP的数值,则需要通过搜集微观主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一定规则和方法核算得出。从数据来源来看,所有微观主体共同“创造”了宏观数据:微观数据是宏观数据的基础;宏观数据离不开微观数据支撑。

微观数据有何用?

聚焦到微观数据的作用,冯乃林指出,深入细致挖掘微观数据,能为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基础。如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即是近年来生育政策逐步放开的重要依据。马弘表示,微观数据挖掘为理解政策内涵,提供了多元路径。如对外贸产业、商品的微观数据分析,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过程。

为何建立中心?

数据资源具有重大经济、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但以国家统计局为代表的政府机构,须将主要资源集中在数据采集整理等工作。这间接导致了大量数据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得不到有效开发。同时,学者们虽然具有使用数据的强烈需求,却因缺乏权限而无法获取。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沟通政府和学界,打破数据资源闲置与人力资源闲置局面而作出的努力。在严格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国家统计局已经先后在2018、2019、2020年公开了三批次、十二项微观数据;海关总署也向中心提供了覆盖面广、颗粒度高的数字资源。据许宪春、冯乃林两位嘉宾介绍,国内双一流高校、部委级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均可申请使用数据资源。

中心有哪些核心职能与成果?

许宪春表示,当前中心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数据开发;二,智库研究。为深入探究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心基于对国内六省(每省不少于20个部门)的调研,及与多领域专家的研讨,最终制定出“清华大学中国平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四方面的平衡发展状况。该指标于2019年校庆期间首次发布,得到了央视等30余家媒体关注。此外,中心也致力于新经济新动能的统计监测,以期在数据资源领域内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指标体系与学术范式。

展望:学者们的成绩才是中心的成绩

展望未来,许宪春和冯乃林表示,中心将会继续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在提供现有数据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中心的微观数据容量:一是不断深化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政府机关的合作,推动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开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机构的数据权限,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数据服务,激发出更具原创性与影响力的研究成果。